你怎么能向梦想妥协?

且听风吟啊村上春树

《且听风吟》啊是村上春树先生的第一部作品呢。

其实,

我脑袋里更想先要拜读的是先生的那部《当我谈跑步时 我在谈些什么》,

一是因为我自己比较喜欢跑步,

二是曾有机会从某些地方读到过书中的片段,甚是感同身受。


最近整个北方都冷了好多。

一周前,晚上睡觉还要把冷气开到18度,

而昨天晚上,我就迫不得已套上了冬天的睡衣,

钻进厚厚被窝的同时顺便还把暖气定时飙到了30度制热。


起了一个大早。

今天比以往都提前了半个小时出门。


下雨了,

一个适合发呆、睡觉和矫情的天气。


十一长假过后上班的第一天,

我当然选择穿新买的黄色长筒袜了,

就是那种能留出一截 堆在脚踝的那种袜子

我想这样穿    脚脖子会显得更性感。


家离地铁站不过五分钟的路,

还没走出小区的小门儿  我的左脚已经湿透了半截。

该死

今天要怎么熬过去。

内心在挣扎的时候 ,

忍不住的用力勾了勾左脚的脚趾。

恩...看来,是真的湿透了。


工位左边的小妹妹说:

看,我多聪明 今天带了两双鞋。

我笑笑说:恩....

心里暗自却又恨不得立马把左脚的鞋蹬掉  甩开袜子....

以便让我的脚趾头露出来...透透气。


为了能集中精力工作,

不至于所有的精神都放在湿透的左脚。

我便上网随手搜了一下村上春树先生可以拿来听的书,

于是在这北京雾气沉沉  湿漉漉  的上午,

偶遇了先生的这本《且听风吟》...


雨中狐狸先生的声音很特别:调皮中带点口音,

一本正经却又诙谐,

看似矛盾的评价 却让我忍不住一直听下去。



以下节选自《且听风吟》。



小时候“我”是个沉默寡言的少年。

“我”14岁那年,通过精神科医生的“语言”治疗,

“终于成了既不口讷也不饶舌的普通平常的少年”。

“我”在21岁的夏天从东京回到家乡,

和朋友“鼠”度过了一个百无聊赖的假期。

期间邂逅了“左手没有小指的少女”,继而发生了一段若有若无的情感。


“我”有健忘的毛病,

记不起和初恋女孩分手的理由,

也几乎忘记了给他点歌的女孩子的名字。

“我”苦闷了八年之久后决定一吐为快,

29岁的“我”开始创作小说。

“我”从哈特菲尔德那里学习文章的方法。

29岁的“我”却置身于喧嚣的东京。


“鼠”30岁,

作家,

出生于富庶之家。

“鼠”不喜欢自己的家庭,

厌恶父亲不择手段赚钱的生存方式,

厌恶有钱人。

“鼠”在孤独中爱上一个女子,

却无论如何无法走进她的世界,

“鼠”的孤独令人绝望。

“鼠”是青春时代迷失“自我”的典型人物。


“杰”出生于1928年,

他是杰氏酒吧的店长,

旅日中国人,

日语说得地道又调皮。

“杰”的名字是驻日美国军人起的。

“‘杰’这个人沉静得出奇,

绝口不谈自己的事。

”饱经风霜的“杰”传达的是爱与和平,

相对于从17岁到20岁左右的“我”和“鼠”,

他就是“我”和“鼠”的“精神父亲”。





真羡慕《且听风吟》中先生的少年生活啊,

纵使那是关于内心孤独和彷徨的故事。



以下是网络上偶然看到网友对村上春树先生,

在《且听风吟》中关于孤独的理解,

很精辟舒服。


村上春树,哈特费尔德,以及火星的井

以前读村上春树的第一本小说《且听风呤》(又译《听风的歌》),不明白他为什么浓墨重彩地写哈特费尔德。虽然,哈氏是村上喜爱的一位作家,但也不至于在自己的处女作里大段大段地引用。
  
  他在小说中写道――
  
  “哈特费尔德有部短篇小说叫《火星的井》,在他的作品中最为标新立异,仿佛暗示布拉德贝利的即将出现。书是很早以前读的,细节已经忘了,现将梗概写在下面:
  那是一个青年钻进火星地表无数个无底深井的故事。井估计是几万年前由火星人挖掘的。奇特的是这些井全都巧妙地避开水脉。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们挖这些东西出于什么目的。
  实际上,除了这些井,火星人什么都未留下。没有文字没有住宅没有餐具没有铁没有墓没有火箭没有城镇没有自动售货机,连贝壳也没有。唯独有井。至于能否将其称为文明,作为地球人的学者甚难判断。的确,这些井建造得委实无懈可击,虽经几万年的岁月,而砖块却一块都未塌落。
  不用说,曾有好几个探险家和考察队员钻进井去。携带绳索者,由于井纵向过深和横洞过长而不得不返回地面;未带绳索者,则无一人返回。 
  一天,一个在宇宙中往来仿惶的青年人钻人井内。他已经厌倦了宇宙的浩渺无垠,而期待悄然死去。随着身体的下降,青年觉得井洞逐渐变得舒服起来,一股奇 妙的力开始温柔地包拢他的全身。下降大约1公里之后,他觅得一处合适的横洞,钻入其中,沿着曲曲折折的路漫无目的地走动不止。不知走了多长时间,表早已停了。或许两小时,也可能两天。全然没有饥饿感和疲劳感,原先感觉到的不可思议的力依然包拢着他的身体。
  某一时刻,他突然觉察到了日光,原来是横洞同别的井连在了一起。他沿井壁攀登,重新返回地面。他在井围弓身坐下,望着无遮无拦的茫茫荒野,又望望太阳。是有什么出了错!风的气息、太阳……太阳虽在中天,却如夕阳一般成了橙色的巨大块体。”
  
  除了这一段,村上春树在小说中还多次提及。很少有哪部小部大段大段地引用其它小说家的文字。即使在村上春树那里,这也是仅有的一次吧。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村上春树的用心。首先,我们要读懂:《且听风呤》――这本薄薄的长篇小说是什么样的书?藏在那些杂乱无章的评论、白描、对话、回忆、广播、音乐背后的是什么样的主题?
  
  我觉得,是孤独,以及人与人之间并不牢固的联系。当然,你可以不这么以为,小说是村上春树的,读者除了我,还有包括你在内的几百万人,各有各的理解。
  
  在第三次读这部小说时(一周前),我更是生生地触摸到了孤独,不如说是一种空前绝后的孤独感。证据如下――
  
  1.只有九根手指的唱片店女孩:离开身体的那只断手指;
  2.“我”曾收留的那个流**孩:在经过几天疯狂地**后,悄无声息地走掉,甚至,一张纸条也没留;
  3.“我”的大学女友,在那年暑假独自一人死在球场边树林的一角。死因不明;
  4.鼠(“我”的朋友)跟“我”谈起他要写的一个故事:海难,逃生,他和她漂在大海里,各自向两个方向游去(一个向岛,一个向陆地),几年后他们在酒吧相遇;
  5.那年暑假过后,“我”去东京上学,便再也没见过唱片店女孩(最初,她为什么会在酒吧里喝醉?为什么独自旅行(或堕胎)?为什么离开了那个城市?为什么村上说她还有个双胞胎妹妹?);
  6.广播里,一个女生为“我”点歌,讨要几年前借给“我”的一张旧唱片;而“我”在买了一张同样的新唱片后,却,怎么也找不到她。
  
  所以,我说,这是一部关于孤独的小说。之所以美妙,是因为小说中无处不在的那种淡淡的忧伤(我们可以把它称为“孤独”)。
  
  回到文章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即《且听风呤》为什么大段大段地引用哈特费尔德,尤其是他的那个短篇小说《火星的井》?
  
  2003年1月15日,村上春树的御用中文翻译林少华第一次见到原作者。在《海边的卡夫卡》中文版序中,林白华写道:“闲谈当中他显得兴致很高,一个小时后我以采访的形式集中问了几个问题。”关于孤独就是其中的一个。
  
  “人生基本是孤独的,但同时又能通过孤独这一频道同他人沟通。” 村上春树继续说,“人们总要进入自己一个人的世界,在进得最深的地方就会产生连带感。或者说人们总要深深挖洞,只要一直挖下去就会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一起。”
  
  这让我立即想到哈特费尔德的《火星的井》。“没有任何人知道他们挖这些东西出于什么目的。实际上,除了这些井,火星人什么都未留……至于能否将其称为文明,作为地球人的学者甚难判断。”“携带绳索者,由于井纵向过深和横洞过长而不得不返回地面;未带绳索者,则无一人返回。”以及“某一时刻,他突然觉察到了日光,原来是横洞同别的井连在了一起。他沿井壁攀登,重新返回地面。”
  
  人们在深深的孤独底下,在某处同别人连在了一起。只有这样,人们再得以返回地面。村上春树的《斯普特尼克恋人》(注:斯普特尼克,俄语中意为“旅伴”;是苏联发射的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2号载有莱卡狗,卫星未能收回)写了两个奇怪的故事,像梦一样――不,像幻想一样――不可思异的故事;哈特费尔德更是奇思妙想,写起了《火星的井》。
  
  村上春树说他写小说的用意正在于通过孤独与人沟通。而他选择了一种奇怪的方式,通过看似不着边际的想象。他说:“想像力谁都有,难的是接近那个场所,找到门、打开、进去而又返回。如果读者在看我的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那就是说拥有了和我同样的世界。”
  
  村上春树找到了哈特费尔德的火星的井,我找到了村上春树的斯普特尼克卫星。于是,我们,在深井的某处相连,拥有了一个同样的世界。



评论
热度 ( 1 )
TOP

© 好大一只美丽啊 ❤ | Powered by LOFTER